1-4-2 學校未來發展願景或短中長程發展需求

學校未來發展願景或短中長程發展需求

 

一、學校未來發展願景

本校自創校以來,始終秉持「至誠、卓越、自由、豪邁」之校訓,及「開拓與無畏」的光榮歷史傳承教育人才,為了迎接全球化所帶來的競爭環境,並且掌握台灣政治、經濟及社會的發展脈動,同時能夠結合在地優勢,發展具有特色之專業學術領域。本校願景、辦學理念、定位與教育目標說明如下:

()願景

本校的願景是成為具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實務型大學。

()辦學理念

未來本校將朝向「形塑品牌校務永續化」、「持續精進教學優化招生」、「素養導向人才發展」、「在地產業鏈結拓展產學」、「發展特色提昇國際知名度」努力邁進。

()學校定位

成為一所學用合一、多元創新、善盡社會責任並具國際視野的大學。

()教育目標

本校教育目標在於「培養理論與實務並重、術德兼備具終身學習態度之人才」,讓在開南大學受教育的學生能培養「溝通表達、持續學習、人際互動、團隊合作、問題解決、創新、工作責任及紀律、資訊科技應用」之基本素養,並具備各院系所專業知能之專業核心能力。

 

二、未來發展重點

開南大學創校二十餘年來,在歷任董事長及校長的領導下,校務發展與辦學績效漸趨穩定。本校係全國唯一座落於桃園航空城的高教體系大學,擁有得天獨厚的地利之便,因此,未來將掌握國家政策發展與產業人才需求的契機,積極培育航空城計畫所需要的各類人才,包括金融、企管、資訊、運輸、物流、外語、法律、行政及觀光休閒等專業領域。另外,台灣社會台灣人口結構呈現少子女化及高齡化現象,大幅增加健康照護服務需求,健康產業的商機與就業市場無限。健康照護服務業也為政府積極發展的重點產業之一,例如長期照護十年計畫2.0等,極具產業前瞻性,因此,相關產業的專業人力需求也大幅提昇,為此本校設有健康照護管理學院,為國內首創以培養健康產業所需的各式人才之學院,可提升未來健康產業就業競爭力。又近年來疫情的影響、人工智慧的崛起與資安的重要性,皆陸續重新定義未來工作技能及工作型態,是故本校人才培育的方向應有所調整,本校課程設計如何更迅速回應時代變遷的需求,以增益開南學子的競爭優勢,亦為當務之急,準此未來本校將積極整合區域資源拓展產學合作,希望以理論與實務並重積極的辦學方式,使學生畢業後具有市場競爭力,在職場上受到肯定。本校依據學校定位與辦學理念,因應現階段社會人力需求、教育部人才培育政策、少子女化對高等教育的衝擊等,檢討過去的校務發展與辦學績效、考量現有之人力和資源與及內外環境變化的分析等,擬定未來四年(112-115學年度)整體校務發展計畫之五項目標,針對所擬五大目標共規劃16項執行策略及51項行動方案,如下表所示。五大目標分別為:一、形塑品牌校務永續化;二、持續精進教學優化招生;三、素養導向人才發展;四、在地產業鏈結拓展產學;五、發展特色提昇國際知名度,茲說明如下:

目標一、形塑品牌校務永續化

為達成校務永續,本校經由永續品質保證機制,確實執行各項校務發展,提供優質行政服務,並輔以校務研究計畫進行有關改善本校行政業務效率或提升校務發展等研究,落實校務永續發展之理念;本校分享區域教學資源,提供在地民眾在職學位進修與推廣教育機會,期許「終身學習,創造價值」理念實現;另計畫藉由促進長者健康樂活、樂齡學習、強化外籍生在地連結,配合「國外來台工作者留才久用」等人才培育政策,結合社會參與、區域共榮,呼應SDGs指標;配合國家司法改革之重要發展方向,結合法律學院法律系與資訊院形象學程之專業團隊資源,將法律知識資訊數位化,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導向,提升學生法律知識與資訊科技之跨域能力;大學社會責任方面將結合周遭環境教育永續發展協力計畫,持續深耕航空城鄰里進行環境教育永續發展、埤塘永續生態文化社區發展等協力計畫;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方面,持續致力於提供同學各項生活面與課業面的協助與輔導,給予經濟及文化不利學生深化其專業能力,秉持「協助翻轉未來」理念,規劃達成目標所需作業方向包括:1.支持經濟及文化不利學生就學機會、2.照顧經濟及文化不利學生生活、3.強化經濟及文化不利學生課業輔導、4.培養經濟及文化不利學生就業力。除此之外,透過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輔導原住民族學生,便能強化原住民族生之學習成效;為臻永續校園之理想,本校以符應聯合國SDGs指標為目的,致力打造安全、友善健康的綠色校園;硬體方面,為強化校院系特色發展,提升畢業生就業競爭力之能之所需,本校致力於發展院系特色課程,以滿足生升教學需求,為此本校擬以優化校園環境、升級教學軟硬體設備、精進校務效能、深化產學合作等方式支援特色課程發展。理念方面,重視校園安全,推廣資訊安全理念,並提升校園對於性別議題的關懷及敏感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環境,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又為全面提昇教學研究、服務與行政品質,除辦理加強職員專業職能各項教育訓練研習,並為老師們設置多項多元獎勵機制,鼓勵教師進修,加強教學效果,提升學術研究風氣,並促進產官學合作與國際文化交流。

目標二、持續精進教學優化招生

目標二在以「多元智慧理論」為教育主體概念,設置符應國家社會重點產業人才需求之五類跨院智慧創新學習中心:「智慧物聯網學習中心」、「人工智慧學習中心」、「通識智慧學習中心」、「觀光智慧學習中心」及「語言智慧學習中心」,做為整合跨領域創新課程模組/學分學程之授課師資暨專業交流成長、課程發展及學生學習輔導支持系統之平台,以提升學生資訊科技能力、語言能力、跨領域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並研擬以微學分課程、模組課程、學分學程、通識課程共同推動STEAM教學,持續推動教師創新教學、改善教學品質及強化教學支持系統,並建構特色教學例如「臺灣飲食文化」、「影視夢工廠」計畫等。又為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經由教師教學成長社群進行社群成員間之交流活動,鼓勵教師專業發展及提升研究職能,並增強教學創新及跨領域整合教學能量,以增進教學品質。同時,持續改善及建置教學品保及學生學習成效系統,藉由系統核心能力分析比對之雷達圖,引導學生探索職涯方向及了解個人核心能力之達成狀況,以調整補強修課與學習方向,並輔以落實專業實習及證照輔導,提升學生就業能力以確保學生學習成效,提升競爭力;經由展現紮實的教學成效,形塑口碑行銷,以提升海內外招生實力。

目標三、素養導向人才發展

提升學生基本素養方面,期望結合學習與生活共同強化職能輔導,從強化心理健康素質,提升共通職能能力、培養素養導向學習能力、提升性別平等意識三大主題,培育學生面對職場的挑戰、滿足產業界對「創新能力」、「敬業與負責」及「合作能力」求才之需求。準此,本校將從自身大學品牌形象提升、校內課程內容多元豐富化,搭配美學體驗實作與實踐,漸進提升本校教職員工生的美學智商,讓美感自然存在校園日常生活中,並將美學教育之體現與成果,帶進在地商家、企業乃至國際交流場合,推廣美學教育;另為厚實學生之職場軟實力,本校重是各項非正式課程之學習,鼓勵學生從事社團活動、參與社會服務,用心關懷社會與周遭鄰里;關懷學生方面,持續推動心輔、生輔與學輔工作、強化職涯輔導,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也推動各項生涯就業輔導相關講座活動;又為促進學生之心理適應能力,規劃相關心理衛生推廣服務,透過心理衛生活動的推廣、志工活動、團體輔導與個別諮商/諮詢三級專業多元的輔導工作,協助學生理解自己,培養個人的挫折忍受度及同理關懷的心,並提升校園對於性別議題的關懷及敏感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環境,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

目標四、在地產業鏈結拓展產學

為加強學生就業前職場學習與準備,本校推動學生產業實習課程,院系規劃學生在學期間或寒、暑假與國內外各產業實務機構合作,提供實習與體驗之機會,讓學生能夠達到學用合一、理論與實務並重的目的,以培養學生就業能力與畢業即就業的機會。本校推動學生就業準備活動,如校園徵才博覽會、企業參訪等,另外安排生涯諮詢,由專業的職涯諮商輔導人員,深入的協助個別學生瞭解個人特質與產業所需人才須具備能力之相同或相異處,以釐清就業方向、規劃職涯歷程,為步入職場前做好充分準備,達到適性揚才之目標。同時完善建立畢業生就業追蹤機制及獲得具代表性之雇主滿意度調查結果,並從畢業生與雇主意見的數據資料中,獲悉畢業生流向、學習滿意度與產業進用人才之需求,每學年依上述調查分析結果,各教學單位據此擬定課程改善計畫,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形塑創業特色方面,賡續前期校務發展計畫「提升校園創業機制,精進師生創業技能」的基礎與經驗,延伸為以校園為基礎,進行跨領域人才培育及創業,加入更多資訊與健康方面的教學、研究、服務,繼續強化校內實作學習,鼓勵在校內與校外創業,持續舉辦全國性創業競賽,並朝國際創業目標邁進。本校已建立創新創業培訓機制(商學院企業與創業管理學系三創中心),舉辦全國創業競賽榮獲傑出表現等;企業產學合作經費近三年來逐年成長,111學年度突破億元。傑出校友例如遠雄自由貿易港區葉鈞耀董事長與本校締結產學合作,並為學弟妹創造實習與就業機會提攜後進不遺餘力。

目標五、發展特色提昇國際知名度

教育部「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藍圖,即期許未來10年我國的人才能具備「全球移動力」、「就業力」、「創新力」、「跨域力」、「資訊力」、「公民力」等未來人才關鍵能力,俾強化國家之國際競爭力。故本校人才培育計畫特別強調倍增學生之「國際化交流」,以提升其競爭力。未來發展重點為擴大招收優秀外籍生與優化國際化支持系統。準此本校致力推動以國際化為主軸的校園,因應「國際化」與「全球化」,推動一系一特色,一系一結盟,在第一期高教深耕計畫主要以「深化國際教學口碑,維持對日交流領先」,本期將精益求精,從深化國際交流、提升國際知名度、強化國際移動力及優化友善國際校園等四個面向著手,全面提升本校國際競爭力,奠定永續經營基礎。

                                                                              表、112-115年中長程計畫對照表 

計畫目標

2

執行策略

3

行動方案

112-116高教深耕計畫二期*

SDGS

 

1.形塑品牌校務永續化

1-1

建置校務研究中心以各單位核心業務進行議題研究,提供決策參考

1-1-1

研究系統建置

計畫7. 校務研究系統建置與智慧治理

4

 

1-1-2

永續品質保證機制

 

1-1-3

校務發展永續機制

 

1-1-4

優質行政服務

 

1-2

建置前瞻發展處涵括校友服務、企業關係、社會關懷、協助募款連結SDGs等事宜

1-2-1

深耕在地進修推廣教育

計畫6. 創新遠距課輔教學設計模式

8,11,17

 

1-2-2

法治議題人才培育

暫緩

16

 

1-2-3

深耕在地族群共融

暫緩

17

 

1-2-4

共享學習資源永續發展

計畫4. 生活美學推廣

計畫5. 永續生活加值

8,11

 

1-2-5

發展數位遠距教學模式

計畫6. 創新遠距課輔教學設計模式

4,11

 

1-2-6

終身學習

計畫6. 創新遠距課輔教學設計模式

8,10,17

 

1-2-7

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

附錄一

4

 

附錄二

4

 
 

4

 

1-2-8

友善健康安全校園

計畫3. 強化職能輔導,提升共通職能能力

3

 

1-2-9

實現性別平等

10

 

1-2-10

提升宿舍品質

3

 

1-2-11

營造綠色校園

7

 

1-2-12

學校推動資安強化規劃

資安專章

1,4,8

 

1-3

建置公共關係組協助學校形象塑造、危機事件新聞處理、校級出版品製作

1-3-1

凝聚愛校情感

計畫3. 強化職能輔導,提升共通職能能力

計畫4. 生活美學與永續生活推廣

4

 

1-3-2

強化校友聯繫

17

 

1-4

推動優退、研究產學獎勵、在職進修機制,全面提昇教學研究、服務與行政品質

1-4-1

促進多元升等

計畫7. 校務研究系統建置與智慧治理

4

 

1-4-2

鼓勵研習進修

 

1-4-3

優化師資質量

 

1-4-4

深化教職員職涯發展

8

 
 

2-1

延攬優質師資,落實獎優輔劣行政機制

2-1-1

精進教師研究發展

計畫7. 校務研究系統建置與智慧治理

4

 
   
   
   
 

2-1-2

協助教師教學發展

計畫1. 跨域創新學習,打造開南智慧學園

4

 
 

4

 

2.持續精進教學優化招生

2-2

鼓勵跨域學習與創業輔導機制

2-2-1

培育跨領域多元專業人才

計畫1. 跨域創新學習,打造開南智慧學園

4,8,9

 

2-2-2

激發學生創業意念

計畫4. 生活美學推廣

 
 
 

2-3

教學創新精進提升招生質量

2-3-1

永續精進教學:教學品保、補救教學、業師協同;UCAN核心素養、推動數位學習

計畫1. 跨域創新學習,打造開南智慧學園

4,17

 
 

2-3-2

鼓勵教學創新

計畫1. 跨域創新學習,打造開南智慧學園

 
 

2-3-3

跨域創新學習

計畫1. 跨域創新學習,打造開南智慧學園

 

2-3-4

充實教學設備

計畫7. 校務研究系統建置與智慧治理

 

2-3-5

提升海內外招生實力

計畫2.深化國際交流、提升國際競爭力

4

 

3.素養導向人才發展

3-1

生活美學推廣與美學事業發展

3-1-1

生活美學推廣與美學事業發展

計畫4. 生活美學推廣

3,4,8

 

3-2

服務學習與公益服務凝聚在地歸屬文化

3-2-1

公益服務用心關懷社會

計畫3. 強化職能輔導,提升共通職能能力

3,5,10

 

3-2-2

強化職能輔導,提升共通職能能力

 

3-3

充實生活溝通與社團領導力提升就業軟實力

3-3-1

社團參與厚實學生就業軟實力

 

3-3-2

陪伴關懷校園生活

 
 

4.在地產業鏈結拓展產學

4-1

培育與職場無縫接軌實務人才

4-1-1

強化就業競爭力:生涯輔導

計畫3. 強化職能輔導,提升共通職能能力

8,9

 
 

4-1-2

強化就業競爭力:業界實習

計畫3. 強化職能輔導,提升共通職能能力

 
 

4-1-3

臺灣飲食文化國際推廣

計畫4. 生活美學推廣

 

4-1-4

影視夢工廠

計畫4. 生活美學推廣

 

4-1-5

建構精準健康促進與國際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計畫

暫緩

 

4-2

跨域結盟推動衍生AIot(人工智慧結合物聯網)、樂齡休閒產業

4-2-1

AI跨域應用創新教學設計智慧物聯網學習中心

計畫1. 跨域創新學習,打造開南智慧學園

 

4-2-2

推動衍生企業

計畫4. 生活美學推廣

 

4-3

結合校友發展跨域產學合作與創業平台

4-3-1

鼓勵教師從事產學合作

計畫5. 永續生活加值

 

5.發展特色提昇國際知名度

5-1

結合南向國家學校進行結盟與招生

5-1-1

境外國際招生

計畫2.深化國際交流、提升國際競爭力

4,11,17

 

5-2

建置多元友善國際學習與行政環境提供外生完善生活學習與職涯輔導機制

5-2-1

關懷照顧境外生

計畫2.深化國際交流、提升國際競爭力

計畫8.專章-國際化行政支持系統

 

5-2-2

提供國際行政支持

 

5-2-3

溫馨多元國際校園

 

5-3

落實姐妹校結盟合作機制,強化師生交流互訪學習

5-3-1

深化國際交流

計畫2.深化國際交流、提升國際競爭力

 

5-3-2

提升國際競爭力

 

5-3-3

跨校、跨國學習合作

 

 

112校務發展計畫執行情形延續至今現況

目標一、形塑品牌校務永續化

本校執行校務研究計畫進行有關改善本校行政業務效率或提升校務發展等研究,落實校務永續發展之理念;本校經由網路社群FBLineIG等平台發布最新消息,成立開南大學FB粉絲團、校友會、各級畢業同學會等,讓學生與各地校友瞭解校務各項資訊,透過舉辦各項聯誼活動讓校友瞭解校務發展各項資訊,涵括校友服務、企業關係、社會關懷、協助募款連結SDGs等訊息;對外溝通上,本校更重視與各式媒體平台維繫良好互動關係,藉以提昇本校知名度、公眾形象與社會認同感,並持續透過各項活動等企業、社區及學生家長互動,並經互動回饋意見提供教學與行政單位參考,作為改善教學目標與課程設計之依據;又為全面提昇教學研究、服務與行政品質,除辦理加強職員專業職能各項教育訓練研習,並為老師們設置多項多元獎勵機制,鼓勵教師進修,加強教學效果,提升學術研究風氣,促進產官學合作與國際文化交流。

1-1 建置校務研究中心以各單位核心業務進行議題研究,提供決策參考

本校設有「開南大學校務研究計畫實施辦法」協助老師執行校務研究計畫,進行有關促進本校校務發展及推動目標之達成、有效改善本校行政業務效率或提升校務發展等研究。期間校務研究案累計36案,共辦理10場校務研究論壇報告。113年建置校務研究分析平台,透過該平台,即可快速取得學生基本資料及其相關數據,產出視覺畫報表,以利後續校務研究的推動,同時亦能增加教師投入校務研究的意願。共辦理2場校務研究相關演講及2場校務研究報告,透過演講讓校內教職員更加認識校務研究。執行校務研究案10案。

本校自111學年度起啟動招生IR研究,從學生入學前的基本資料、就學期間的資料、到畢業後就業追蹤資料,進行招生研究分析,預期研究結果可提供招生規劃、修退轉分析、課程規劃調整等校務發展策略建議。

1-2 建置前瞻發展處涵括校友服務、企業關係、社會關懷、協助募款連結SDGs等事宜

前瞻發展處的目標是盤點資源,找出學校未來發展的方向;因此鑑於現今政府對聯合國SDGs的重視 ,本處之中程發展計畫,也將以永續校園為使命,執行三大工作目標:(1)  建置ESG 諮商與人才訓練中心:整合師生的研究專業,服務校友及其企業永續轉型,訓練ESG專業 人才,以提升大學的影響力。(2)  成立烘焙產品國際化與在地化的研發中心:結合企業的資源,協助社區團體尋覓當地特色食材,開發社區特有的烘焙產品,並教育如何以文化包裝產品的行銷能力, 促進社區產品的在地化, 增加社區發展的經濟實力。同時,協助烘焙產業,改良開發國際市場可接受的台灣烘焙產品,並攜至海外做定點宣傳測試,幫助台灣傳統烘焙業的國際化轉型。真正落實SDGs 中的「人本關懷」。(3)建立開南校友服務溝通平台:以社群媒體的聯絡方式,串連各屆與各地畢業校友,且密實校友與學校間的關係。並利用平台或舉辦活動,將學校的資源與校友共享,也將校友的回饋直接傳回給學校,已達校園永續的目標。

本校利用網路社群 FacebookLine Instagram等平台發布最新消息,成立開南大學 facebook 粉絲團、校友會、各級畢業同學會等,讓學生與各地校友瞭解校務各項資訊,並成立校友會、系友會,透過舉辦各項聯誼活動讓校友瞭解校務發展各項資訊。

1-3 建置公共關係組協助學校形象塑造、危機事件新聞處理、校級出版品製作

本校教職員生參與各類活動與會議,對學校任務與校務發展具ㄧ定程度共識,並將持續利用各場合宣導,以利全校教職員生瞭解學校任務與校務發展方向。對外溝通上,本校更重視與各式媒體平台維繫良好互動關係,藉以提昇本校知名度、公眾形象與社會認同感,並持續透過各項活動等企業、社區及學生家長互動,並經互動回饋意見提供教學與行政單位參考,作為改善教學目標與課程設計之依據。

1-4 推動優退、研究產學獎勵、在職進修機制,全面提昇教學研究、服務與行政品質

為加強職員專業職能,本校定期舉辦各項教育訓練課程及專題演講提升同仁專業能力,並建立服務成績考核、獎勵及調薪制度、彈性上下班制度、設置居家辦公制度;其他福利措施尚包括子女教育補助與同仁在本校進修補助等。

本校已具備多元獎勵機制(獎勵教學優良教師、獎勵優良教材及教學創新、EMI課程、優良導師、全英語授課、研究獎勵等)

本校設有「開南大學教師進修、研究及講學辦法」以鼓勵教師進修,加強教學效果,提升學術研究風氣,並促進產官學合作與國際文化交流。

目標二、持續精進教學優化招生

為確保本校學生享有專業的教學品質,本校訂有教師遴聘及教師教學評鑑等相關機制,除了設有教學優良教師之獎勵制度外,對於評鑑結果欠佳之教師亦規劃有輔導措施,並持續強化邀請產官學界優秀師資至本校任教。除遴聘業界相關領域之業界教師協助教師授課外,應需求禮聘專業技術人員,滿足學生理論結合實踐之需求。另為提升本校教師教學與學術之專業增能,本校積極推動並鼓勵教師組成教學成長學群、舉辦教學成果發表會,並提供教師升等多重管道,推動多元升等制度;112學年度修讀跨領域學程之學生在其所修他系課程之期末教學評量中之核心能力問項填答統計,第一學期的總平均分數為4.58,第二學期為4.50,全年總平均為4.54,均高於4.5分,顯示出學生對跨領域課程的學習成效良好。

2-1延攬優質師資,落實獎優輔劣行政機制

本校教師延聘優先考量適才適所且具有博士學位者,自108學年起日間部生師比維持於23以下,全校日夜間總生師比維持於27以下;教師聘任需經本校系、院、校級教師評審委員會三級審議通過,確保師資專長符合教學單位需求。

為提升教師教學、研究、輔導與服務等績效,落實教師輔導機制,精進教師教學之各項職能,本校訂定「開南大學教師評鑑辦法」。編制內之專任教師、專業技術人員、約聘助理教授,每學年度均應接受評鑑,並已具備教師輔導與改善機制;

升等機制方面設置有「開南大學教師聘任及升等審查辦法」,與設有「開南大學教師多元升等制度推動小組」;已具備多元獎勵機制(獎勵教學優良教師、獎勵優良教材及教學創新、EMI課程、優良導師、全英語授課、研究獎勵等)

為提升教師數位教學知能,辦理數位教學成長講習、經驗分享會及數位學習工作坊,112-113辦理2場數位技術研習,補助42件創新教學。設置多門英文、日文等語言數位課程及中、英、日語測驗平台,打造線上學習環境,供學生得於課後自主學習,多元學習。

2-2鼓勵跨域學習與創業輔導機制

本校深耕核心課程並強化跨領域學習:訂定「開南大學跨領域學習實施辦法」,積極推動及整合跨領域學習。目前已設立19項跨領域學分學程,並提供輔系與雙主修等多元學習管道,透過輔導機制,鼓勵學生跨域學習。全校第一階段修畢STEAM領域學生共計646人,其中男生占44%、女生占56%

本校已成立三創中心,提供創業資源與指導,並設立如「中小企業創業學程」等跨領域課程,引導整合學生跨領域知識,規劃創新創業專業課程,以提升學生三創能力,培養符合產業發展需要之人才。

2-3教學創新精進提升招生品質

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方面,教師組織教學成長社群進行社群成員間之交流活動,鼓勵教師專業發展及提升研究知能,並增強教學創新及跨領域整合教學能量,以增進教學品質;透過教學品保及學生學習成效系統,讓教學單位、教師與學生於各學習階段檢視學生核心能力及基本素養,持續培養優質的教師團隊,辦理多場次的教師研習活動,主題包含:創新教學、生成式AI、跨領域、EMI等多元教學增能內容;在教師專業課程學群補助共有24件、教師教學成長社群補助共有26件,以強化教學品質及提升教師增能與跨領域之能力。另外,教師專業成長方面,透過「數位教學(AR/VR)設計與教學策略社群」及「STEM/STEAM教學設計社群」推動教師增能,促進創新教學應用。如應英系教師將AI生成與ChatGPT融入教學,有效培養學生跨領域思維及問題解決能力。

目標三、素養導向人才發展

本校在少子化影響下仍持續推動學生課外活動,具定期的社團評鑑制度,亦主動辦理各項全校性活動,學生課外活動成效表現斐然;另亦提供各項獎學金,獎助學生課業及課外各項活動,培養學生多元化學習之能力;為協助學生學習,本校推動雙導師制度及建立多元學業預警機制,並著重提升經濟不利學生之學習成效與就業能力,及時提供學生必要之學習輔導支持。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層面、學習成效評估與教師教學回饋反思,進行課程設計、教學策略與學習方案調整,以達「適性揚才、扶弱拔尖」之目的。

3-1生活美學推廣與美學事業發展

為讓教職員生能真實感受到美學的價值與力量,本校林玥秀校長於110年到職上任後,即於校園打造一座英式花園,盼透過環境色彩化刺激視覺感官;又於22週年校慶辦理花藝美學展演,本校形象學程師生全力與敬業投入讓觀者看見花卉之美,深受中華花藝研究推廣基金會的認可,也為本校的中長程校務發展「生活美學推廣與生活美學事業發展」奠下良好的基礎。期許教職員生在校園學習與工作環境中能就近累積美學經驗建構美學智商的同時也增強幸福感,因此本校擬從自身學校品牌形象的先行提升、校內課程內容的多元豐富化,搭配美學體驗實作與實踐,提升教職員生的美學素養。此外,本案亦落實大學社會責任,從在地需求出發,秉持人文關懷與促進在地發展之信念,在永續發展上發揮高教影響力,並將美學教育之成果與體現帶進在地商家、企業乃至於國際交流場合,以推廣文化藝術之美。

3-2服務學習與公益服務凝聚在地歸屬文化

本校設有服務學習課程(大一上下學期必修1學分)、公益服務課程(大二上下學期必修1學分),其中公益服務課程係結合與在地社福團體與非營利公益組織合作,課程期間提供學生從事服務學習的機會,期冀深化學生關懷社會,發揮利他精神。

3-3充實生活溝通與社團領導力提升就業軟實力

本校目前有自治性、學術性、學藝性、服務性、體能性、康樂性等六大類性質的社團,社團總數達51(截至11312),並推動30堂社團專業課程,拍攝6支外語社團招募影片,邀請外籍生共同參與社團活動,融入校園生活。參與2項全國性競賽,榮獲5獎項,包含「2023全國啦啦隊錦標賽」、「113年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及「2024第十九屆全球城市形像大使暨全球城市小姐選拔大賽」均榮獲佳績。希望藉由社團活動的參與,訓練學生的領導能力,提升軟實力。

目標四、在地產業鏈結拓展產學

本校為強化以學生為中心之學習模式,著重跨域、多元能力之學習及重視課程與就業能力結合之實習制度;於教學品保及學生學習成效系統,建構延伸圖像式課程地圖系統輔助學生學習及職涯規劃;並提供符合各階段需求的職涯服務,以達學用合一,培育符合各產業專業人才之目的。

本校地理位置擁有許多產學合作機會(航空產業、物流運輸、觀光服務),能有許多交流和彼此互動學習的管道,為此本校鼓勵專任教師執行產學合作計畫,訂有「開南大學產學合作實施辦法」。本校企業產學合作經費三年來逐年成長,111學年度突破億元。

4-1培育與職場無縫接軌實務人才

就業輔導方面,除開設證照輔導班,亦提供證照獎學金,鼓勵學生考取證照;另完善的實習制度,讓學生在學期間赴企業實習,提升就業銜接之能力,並提供海外專業實習機會;本校學務處亦依據學生生涯輔導發展階段,啟動職涯探索、協助職涯規劃、做好就業準備、追蹤就業動態四個面向,提供學生全程的職涯發展與就業輔導。

4-2跨域結盟推動衍生AIot(人工智慧結合物聯網)、樂齡休閒產業

本校於112學年度起推動「AI跨域應用創新教學設計智慧物聯網學習中心」計畫,透過成立智慧物聯網學習中心,在校內培育學生人工智慧、物聯網與資訊安全等專業知識,並將成果形塑為重點特色。

本校已多年執行長青學苑、樂齡大學、高齡友善社區等計畫,在長者需求服務及提供上有專業能力及豐富經驗。本校已完成實習旅館,結合長者需求,可轉化為國外常見的長住型旅館住宿式高齡居住方案,對長者而言有良好的居住環境,亦能青銀共居,達成活躍老化、成功老化的目的。

4-3結合校友發展跨域產學合作與創業平台

本校已成立三創中心,提供創業資源與指導,並設立如「中小企業創業學程」等跨領域課程,引導整合學生跨領域知識,規劃創新創業專業課程,以提升學生三創能力,培養符合產業發展需要之人才。

傑出校友例如遠雄自由貿易港區葉鈞耀董事長與本校締結產學合作,並為學弟妹創造實習與就業機會提攜後進不遺餘力。

目標五、發展特色提昇國際知名度

本校歷來努力耕耘校園國際化,截至112學年度,校園每3.5位學生就有1位境外生!(1325/4,703);本校日本學位生人數為全國最多;本校國際學生數比排名名列全國大學高教體系第六名;越南學位生、日籍生人數位居全國高教體系第一名;本校已有完善境外學生輔導機制,每年舉辦國際文化節,並鼓勵境外生每年參加鄰里活動;本校於全球多達180所姊妹校,交換生計畫數共計40個,總計每學年至多可提供100 個以上出國交換名額,國際交流頻繁。

5-1結合南向國家學校進行結盟與招生

目前本校國際學生生源多來自於越南及日本,在招生方面除持續與現有管道保持聯繫外,並積極開拓其他國家的招生管道。越南為本校最大的國際學生生源,當地大學錄取率低於20%;加上當地台商眾多,留學台灣對於越南學子頗具吸引力。未來以南越為主要招生宣傳重鎮,並積極拓展中越、北越等地生源。菲律賓部分,本校菲籍校友及在校生協助宣傳本校並招收當地學生。其他國家如泰國、印尼、印度、俄羅斯等,未來也將積極拓展國際生生源。

港澳僑生方面,越南華人主要為本處拓展僑生招生的重點城市。未來也將積極拓展馬來西亞、印尼、柬埔寨、緬甸的僑生生源。香港方面將聯繫香港校友協助,另與香港海華服務基金(香港赴台升學官方機構)、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等聯繫合作宣傳本校。

5-2建置多元友善國際學習與行政環境提供外生完善生活學習與職涯輔導機制

本校具備完善的學業預警與輔導措施,通知導師進行關懷輔導,並針對學生學業預警及學習表現不佳情況予以追蹤輔導。另有由教師或教學助理進行課業輔導之補救教學機制。本校學務處依據學生生涯輔導發展階段,啟動職涯探索、協助職涯規劃、做好就業準備、追蹤就業動態四個面向,提供學生全程的職涯發展與就業輔導;本校國際及兩岸事務處下設有「境外生服務中心」,綜理境外學生各項輔導事宜。學生遇有問題除透過社群軟體平台(LineFB)外,亦可至境外生服務中心櫃台諮詢。境外學生如遇特殊困難,該中心會偕同各單位提供協助。

5-3落實姐妹校結盟合作機制,強化師生交流互訪學習

目前本校在全球多達180所姊妹校,遍佈亞洲、美洲、歐洲、大洋洲等地。本校與日本淵源深厚,共計有53所姊妹校(包含國立東京外國語大學、國立岡山大學、公立國際教養大學等日本文部科學省所選定的全球化牽引大學),其中交換生計畫數共計40個,總計每學年至多可提供100 個以上出國交換名額。112-113年本校出國交換學生127人次、姊妹校來台交換72人次、申請雙聯學制學生5位、舉辦國際交流相關活動共58場。

本校長期與日本知名學府合作推動密集授課及交換教師計畫,以促進學術合作,達到教學與研究成果共享。藉本校百餘所境外姊妹校之交流渠道,擴大招生力度、強化雙邊交換學生及冬夏營隊等工作,以宏姊妹校成效。